評論:預防虐兒慘劇 兒童事務委員會可以做的事

image_pdfimage_print

(2018年 1月6日發表於「香港01」,網址:https://www.hk01.com/article/145905)

文:蔡蘇淑賢(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

 

前文邊個想做癩痢--為何孩子的保護者會反成施虐者?講及家長壓力是其中一個虐兒的源頭,例如收入、工時及孩子課業等等。相信大部分家長明知全職父/母可為孩子帶來更好的照顧、更多親子時間可以孕育更緊密的親子關係、輕鬆愉快學習更有利孩子健康成長,但在客觀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家長往往只能處於身不由己的無奈狀態,獨自承受壓力,這就是同事所講的「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的情況。

改變客觀環境靠政府

換言之,預防虐兒也就得先醫治家長的「癩痢」。既然不利的客觀環境為家長帶來壓力,那麼便改變客觀的不利條件吧!要讓年輕家長(尤其是低收入的家長)取得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政府的角色便不能少。有幾項措施值得政府盡快推行,其一是增加育兒假期。《香港幼兒發展指標》2016年曾揭示香港的育兒假期在全球41個已發展國家/地區當中幾乎包尾,這方面的改進空間很大。不久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政府有意延長有薪產假至國際勞工組織C183號公約的最低標準14週及侍產假至5天。雖然這仍遠低於大部分已發展國家,但總算有所進步,希望這項措施可以持續改善。

此外,既然課業壓力已發展至「一人上學,全家受苦」的狀況,對不少兒童及家長來說,或多或少已是精神虐待,因此教育體系應有所調整。教育應該更多元化,政府應鼓勵更多不同類型的學校及課程,讓家長及孩子有更適合自身需要及取向的選擇。同時,教育應回歸全人發展,而不是只求學術成就。在這方面,教育統籌委員會及即將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應該聯合就香港的教育制度進行檢討,並提出改革之策。

增加家庭友善工作職位

當然,上述兩項客觀環境的改變涉及重大改革,恐非一兩年內成事。在短期內,政府可以推行三項措施以稍解燃眉之急。首先,政府可以推行鼓勵措施增加家庭友善工作職位,包括兼職、在家工作及彈性上班時間等,讓家長可有更多時間及彈性照顧孩子,培養更佳的親子關係,同時又可維持生計。政府可透過稅務減免為僱主提供誘因開設上述職位,並舉辦獎勵計劃,嘉許熱心推動家庭友善措施的僱主。

優質親子時間

其次,要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光有時間並不足夠,更需要高質素的親子互動,兩者配合方為有效。對於不少雙職父母而言,親子時間已然不多,高質的親子互動便更為重要。現時香港的親職教育服務本身並不成熟,而且欠缺持續性。不少家長對兒童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不甚了了,如何有效與孩子溝通及互動亦只是一知半解。當局應該推出更多高質且持續的親職教育服務,除此之外,亦可提供更多由專業人員設計的親子活動予家長。台灣的親子館、社區教保資源中心及育兒友善園四處開花,提供免費高質的親子活動及設施,我數月前曾拜訪幾家,與他們的前線及管理同事深入交流,獲益非淺。香港在這方面,實需快馬加鞭。

改善日託嬰兒園服務

針對雙職家長難以在工作與家庭取得平衡,當局可改善日託嬰兒園服務及擴大其於社區家長教育的功能,其中改善名額及收費方面更為重要。在名額數量方面,雖然當局已陸續增加,但由於現時名額與適齡人口比率超高,已經超過1:140,未來需要進一步擴大增幅。此外,現時的服務收費高昂,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動輒每月五至六千的費用顯然不容易負擔。即使有需要家庭可以申請學費減免,但同樣門檻極高,普羅家庭未能受惠。因此,當局需要降低使用服務的經濟門檻,讓更多有需要家庭不會因經濟問題而被拒於服務之外。另外,政府應增添社工人手,支援一羣日託嬰兒園的專業幼兒工作員,於社區發揮家長教育的功能,協助幼兒家長培養更佳的親子互動與關係。

寄語特首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一直關注兒童事宜,其曾為社會福利署署長及扶貧委員會主席,相信對基層兒童的需要肯定比前幾任特首更清楚。此外,雖然其子女業已長成,但自身也是雙職家長,對現時年輕育有幼兒的雙職父母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掙扎亦應有一定共鳴。作為關注兒童福祉機構的主管,我自然寄以厚望。但願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只是其第一步,如能吸納上述措施於其後續的工作之中,相信屆時再說「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的家長必然大幅減少,並肯定會為香港帶來更多幸福家庭,亦為兒童帶來更多歡樂童年。

Share

Author: winni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