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六千萬便能為有特殊需要幼兒做到「零等候時間」

(此為原文,文章部分內容在2019年2月2日發表於《信報》,題為〈如何為特殊需要幼兒做到「零等候時間」〉,網址: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2053170/如何為特殊需要幼兒做到「零等候時間」)

文:蔡蘇淑賢(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一直備受社會所關注,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早在2015年其政務司司長任內著力推出「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OPRS),2018年服務已恆常化,並計劃今年十月增加名額至七千,可說是一項德政。此外,本年《施政報告》更公布會透過獎券基金推行試驗計劃,為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特殊需要跡象並正輪候評估的幼兒提供支援,亦是回應社會訴求之舉。特首的政策目標是達至「零等候時間」,以爭取幼兒在黃金治療期獲得支援。儘管目前整體措施進展良好,然而筆者卻發現仍有遺漏之處。藉財政預算案諮詢之機,向政府建言,望能拾遺補缺。

輪候者眾

現時經確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可以透過社會福利署編配特殊幼兒中心(SCCC)、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IP)或OPRS。雖然政府不斷努力增加名額,卻仍是僧多粥少,有長長的輪候隊伍,平均的輪候時間均超過一年以上。(表一)而即使OPRS按政府計劃在本年內增至七千,仍然無法應付數以千計的輪候人數。

表一﹕2018/19年學前康復服務名額及輪候人數

註﹕

*2018年11月的輪候情況,當中有少部分因輪候多於1項服務而重疊

**2017年3月31日數字

資料來源﹕

2018-19年財政預算案

社會福利署網站﹕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冊資料更新 https://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rehab/sub_admissiont/id_crsrehabwa/

立法會文件CB(2)550/18-19(04)

勞工及福利局(2018). 財務委員會審核二O一八至一九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

TSP: 不公平的良好措施

雖然確診的幼兒未能即時獲編配上述4項資助學前康復服務,尚需輪候,但當局在幼兒輪候期間是否也可以從另一些途徑給予康復支援,從而達到「零等候時間」的政策目標呢?關愛基金於2011年推出「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項目」(TSP),為正在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低收入家庭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讓其在輪候期間,購買認可服務機構提供的自負盈虧康復服務。這個計劃是成功的,政府遂在2014年將其恆常化,但亦因此出現不公平現象。

不公平之一﹕恆常服務卻設入息審查

關愛基金旨在扶貧,以低收入人士為對象實屬合理。然而,TSP在2014年恆常化後,卻仍設入息審查,便有違公平。現時的4項資助學前康復服務均不設入息審查。為何TSP需要入息審查呢?難道只有來自低收入家庭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在輪候期間才有支援需要?筆者卻認為不論貧富只要有特殊需要便需支援,不應受到歧視。

不公平之二﹕身份相同待遇有異

若政府仍然堅持TSP以扶貧為目標,或許仍然勉強說得通。不過,政府卻在2017年取消正輪候特殊幼兒中心(SCCC)人士申請TSP的入息審查,但仍然排除其他輪候人士。因此便可能出現億萬富豪之子,只要正輪候特殊幼兒中心便可獲得資助;而處於中低收入家庭之子,因為只輪候IP、EETC或OPRS便完全不獲資助。扶貧之說,也因此難以成立。當然有論者會認為正輪候特殊幼兒中心者一般情況較為嚴重,需要強度更大的訓練,開支因而較其他個案為多,故不能類比。然而,上述差異已在獲配資助金額上反映。正輪候特殊幼兒中心的申請人可以獲配高額津貼,而其他輪候者只可申請普通額津貼。兩者均為正輪候資助康復服務者的身份並無差異,卻獲得不同對待,明顯有違公平原則。

不公平之三﹕懷疑較確診個案獲得更多支援

當局容許OPRS在服務有空缺時,讓營運機構彈性調動不多於10%名額向正在輪候衛生署或醫院管理局評估的幼兒(懷疑個案)提供服務。上述安排不單能達到及早支援效果,亦更有效運用資源,獲得社會認同。不過,由於上述TSP不合理安排,卻製造機會出現一個荒謬的情況﹕懷疑個案因所讀學校的OPRS有空缺而毋需入息審查獲得資助康復服務,但確診並正輪候的個案卻因其所讀學校的OPRS未有空缺,又未能通過入息審查獲得TSP,最終在輪候期間完全沒有康復服務。這些情況有沒有出現呢?2017年,OPRS服務懷疑個案的數字有幾十個,相對於整體3000個名額,比例很低,而同期卻有四千多名正輪候資助康復服務的確診個案並未能從公共服務得到支援。

延遲支援只會增加社會成本

在上述四千多名的幼兒當中,究竟有多少因家庭財政困難而未能在輪候期間獲得合適康復服務,錯過黃金治療期而令情況惡化呢?筆者並無具體數字,但這類個案一宗也嫌多。現時TSP申請資格以家庭住戶入息中位數的75%為上限,以3人家庭而言便是23,850元。然而,一般政府認可機構提供的治療師服務每節收費約1,000,以每月2至4節計算,便要花費2,000至4,000元。按目前EETC輪候名單上最早的申請個案為2016年10月,而IP更早至2016年4月,也就是說這筆開支並不是短期,而是延續一至兩年的長期開支。對中等入息家庭而言,絕對是不輕的負擔。以此估計,在輪候期間沒有獲得康復服務的幼兒恐怕也不會是零星個案。由於這些幼兒最終均會進入資助康復服務,其惡化的狀況只會令日後的治療成本倍增,造成更高的公共開支,且尚未包括其他社會成本,最後均由整體社會承擔。

全面取消TSP入息審查

其實上述情況完全可以以避免。政府只要將TSP的入息審查全面取消,所有正輪候資助康復服務人士均可申請資助,讓他們可以在輪候期間購買康復服務,便可以同時達到「零等候時間」的政策目標及維持公平原則。TSP在2017/18年的修訂預算約5,670萬,至2017年年底已為4,555人提供資助。按目前輪候人數為9,701,即使全面取消入息審查,相信只會令政府額外增加5,000至6,000千萬開支1。這個金額在整個公共財政預算而言,實在微不足道,但卻可以達至特首訂下的「零等候時間」政策目標,令一眾正輪候資助康復服務的幼兒及早得到合適支援,減少社會成本,絕對值得。而隨著資助學前康復服務陸續增加名額,輪候人數減少,TSP的開支亦會相應下降,甚至歸零。這種「支出少,效果大」的措施,財政司司長沒有理由不將之納入財政預算吧﹗

註﹕

  1. 現時符合申請高額津貼者已免入息審查,而普遍額津貼的金額只是高額津貼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