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兒童遊樂場太悶蛋 無沙池又無水玩

image_pdfimage_print

2017年10月2日新聞稿

兒童遊樂場太悶蛋 無沙池又無水玩

香港保護兒童會今年舉辦了暑期實習計劃,邀請3名來自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的學生,以「公共遊樂場與兒童發展」為主題進行研究。實習生在6月至7月參考了多份外國資料,設計出首份適用於香港的兒童遊樂場質素評估表,並利用評估表以較為客觀方式為6個具代表性的大型公共兒童遊樂場評分。調查團隊亦在現場進行問卷調查,邀請家長(帶同2-12歲兒童到遊樂場的父母及祖父母)為遊樂場評分,成功完成了202份家長問卷。

6個接受調查的兒童遊樂場分別位於維多利亞公園、鰂魚涌公園、九龍公園、荔枝角公園、天水圍公園及馬鞍山公園。調查團隊透過評估表,為遊樂場的8項元素進行評分。總括而言,各遊樂場的表現好壞參半,在「安全性」、「運動機會」、「體貼使用者程度」及「遊戲設施多樣性」方面平均取得合格分數,但在「共融遊樂設施」、「感官刺激」、「大自然元素」與「冒險及挑戰」方面均不合格(見表一)。當中以「大自然元素」與「冒險及挑戰」的分數最低,6個遊樂場都欠缺沙池和玩水的設施,遊戲設施也大多欠缺變化及挑戰性,沒有為冒險遊戲提供空間。

整體而言,根據滿分為100分的評估表,各遊樂場的總分介乎45至60分,平均只有53分。若以50分為合格,則本港遊樂場整體質素僅達合格水平(見表二)。不過,現場家長對各遊樂場的主觀評分則顯著較高,介乎最高的75分(荔枝角公園遊樂場)至最低的59分(維多利亞公園遊樂場),平均69分,反映家長大致滿意遊樂場的質素。調查團隊認為,家長給予遊樂場的主觀評分較高,或因家長未能充分了解遊樂場應有的元素,亦不清楚遊樂設施可如何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認為,本地遊樂場設計單一,往往只提供固定組件,未能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孩子透過遊戲來挑戰自己和發揮創意。她指出,歐美不少國家都有探索遊樂場(adventure playground),讓孩子自主地與同伴創造遊戲,在自然環境中建構獨特的遊戲空間,正正是本港遊樂場最欠缺的元素。她表示,康文署正為屯門公園遊樂場引入「沙」和「水」的新元素,是一個好的開端,期望當局加快步伐,全面提升本地遊樂場的質素。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執委會委員、資深職業治療師吳思敏表示,6歲前兒童大腦的各項功能急速發展,一般的室內環境難以提供全面的感官刺激,兒童的前庭、關節感和觸覺等的感官需要容易被忽略。她認為,如果遊樂場能提供不同高度、不同動態和不同質感的設施,就可以在不知不覺間為兒童提供大量對感覺統合有益處的遊戲,而兒童因本身的發展需要,都喜歡玩一些有速度感、有動感及相對刺激的活動,所以遊樂場的設施應盡可能配合兒童的成長需要。

表一:調查人員對6個遊樂場就下列元素的總評分 (以100分為滿分計算)

遊樂場元素總分
運動機會79
安全性75
體貼使用者的程度61
遊戲設施多樣性50
共融遊樂設施46
感官刺激40
大自然元素33
冒險及挑戰33

表二:調查人員與家長對以下遊樂場的總評分 (以100分為滿分計算)

遊樂場調查人員評分
(根據評估表)
家長評分
(主觀評分)
維多利亞公園5559
鰂魚涌公園5166
九龍公園4568
荔枝角公園5675
天水圍公園4773
馬鞍山公園6270
平均5369

實習生吳祈恩(左)與萬曉藍(右)為兒童遊樂場的遊樂設施進行評估。

香港的兒童遊樂場欠缺「玩沙」和「玩水」的設施,香港公園兒童遊樂場是全港唯一有沙池的遊樂場。

 

 

 

 

 

 

 

 

 

 

 

本地遊樂場設計較為單一,各區遊樂場的設施大同小異。圖為馬鞍山公園兒童遊樂場。

外國的遊樂設施普遍較香港有挑戰性,圖為丹麥奧爾堡(Aalborg)的兒童遊樂場,長滑梯設上蓋,刺激之餘不失安全。地面以沙覆蓋,提供緩衝同時可供堆砌玩耍。

 

 

 

 

 

 

 

 

 

 

 

 

 

研究計劃詳情

Share

Author: winni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