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童年的困擾》

image_pdfimage_print

 

童年的困擾

童年的困擾

 

書名

童年的困擾﹕親子溝通藝術

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 (台譯)

原著書名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作者

Haim G. Ginott

翻譯

張宜均、林金好

出版社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3

 

書介作者:簡明字(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研究員)

 

為人父母是一件容易又不容易的事,容易在於香港對生兒育女並沒有特別要求,既不需要領取甚麼准生證、亦不需要入息/學歷證明,更不需要先上甚麼親職課程;而不容易之處在於兒女不斷成長,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要,而父母如何在各階段扮演恰當的角色,讓兒女身心健康成長?換言之,要成為父母不難,要成為稱職,甚至出色的父母卻十分艱難。

 

如何與子女溝通是整個親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沒有良好的溝通,也就很難獲得緊密的親子關係,如此父母對子女的成長也就很難發揮正面的作用。那究竟要如何與子女溝通?《童年的困擾》提供了端倪。

 

《童年的困擾》是一本六十年代的作品,但歷久不衰,是部經典之作。作者Ginott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及兒童治療專家,而台灣的譯名更直接反映全書的內容。全書運用了大量對話例子以闡述親子溝通技巧,因此是一部容易閱讀的作品。

 

Ginott認為要成為出色的父母,並不只單靠愛及常識便行,而是需要特別的技巧。他指出親子之間的溝通悲劇的成因,往往「不在於缺乏關心,而在於缺乏了解;不在於智力不足,而在於知識不夠。」這正正點出為人父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中國人期望夫妻能相敬如賓相似,他認為父母亦要學習將子女當作客人看待,在彼此得到尊重及不失尊嚴的情況下,與子女共同生活。

 

《童年的困擾》可說是一本父母的工具書,協助父母提升與子女溝通技巧,藉著同情及關心的方式走進兒童的世界,洞悉兒童的感受,並作出適當的回應。全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了如何回應子女做好及做不好的事情,糾正父母常用卻無效的管教方式,例如恐嚇、收買、承諾……等、子女責任感的建立,並提供了另一些作者認為有效的方法。

 

Ginott在書的最後部分作出總結,認為「父母需要丟棄表達拒絕的語言,而去學會一套表達接納的語言……那是一種保護對方感受,不對行為作出批評的語言。」而全書要傳遞的最核心訊息便是希望父母了解及尊重子女的感受,並對子女的感受而非行為作出適當的回應。Ginott認為要改善行為,先決條件是處理好感受。

身處香港,會發現不少家長對子女的管教方式與Ginnot所講的背道而馳。例如,愈來愈多年輕一代父母多用稱讚少用責備的方式與子女溝通,但其稱讚往往流於籠統,「你今天真乖」、「這樣做真是好孩子」,在Ginnot眼中這種不夠具體,且針對品行及人格的稱讚,肯定不合格。

 

《童年的困擾》的不少內容是顛覆了本港主流家長的想法或者作法,例如企圖以安排子女負擔部分家務,希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不過, Ginnot卻指出這些工作往往為親子關係帶來紛爭。他一針見血的指出﹕「責任感不能強給,只能發自內心」,「價值觀不能直接授予,而是從他們所愛所尊敬的人那裹識別及模仿」。又例如,我們常常會對孩子承諾﹕「如果你能夠XXX,爸爸便獎你XXX。」Ginnot反對要求子女對父母許下承諾,同樣父母亦不應對子女定下諾言。因為他認為如果父母需要以諾言來強調他們所說的話,即表示「沒有諾言」的說話是不足為信的。

 

華人讀者對《童年的困擾》的內容或許並不完全認同,但Ginnot不少觀點卻發人深醒。華人父母一向傾向以權威管教方式與子女溝通,往往忽略了子女的感受,更遑論回應其感受,《童年的困擾》無疑為父母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及另一種處理方式的選擇。

 

Ginnot在末章提出7個與子女既關愛又有效的溝通方法,值得大家參考﹕

1.         智慧的開端是聆聽

2.         要承認而不是否定孩子的看法、感覺、願望、品味、人格

3.         與其諸多批評,不如提供指導

4.         發怒時,以「我」為代名詞說出感受

5.         稱讚孩子時要描述具體行為,而不要評價他的品格

6.         學習以一種較不傷害兒童的方式說「不」

7.         讓孩子在影響他們生活的事上有選擇權及發言權

Share

Author: adminycdi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