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兒童遊樂場設施與使用情況調查

本會於2017年舉辦了暑假實習計劃,邀請3名大學生以「公共遊樂場與兒童發展」為主題進行研究。實習同學發現,本地公共遊樂場設施經常受到批評,但現時未有適用於香港的兒童遊樂場評估指標,亦欠缺深入調查研究本地兒童遊樂場的使用情況,以及家長對遊樂設施功用的認識。

團隊在2017年6月至7月期間,參考多份外國的評估表,整合出一份適用於香港的兒童遊樂場評估指標,並以此評估本地遊樂場的質素。受時間及人手所限,是次調查只覆蓋6個大型的本地公共兒童遊樂場,分別位於維多利亞公園、鰂魚涌公園、九龍公園、荔枝角公園、天水圍公園及馬鞍山公園。

調查團隊透過評估表,為遊樂場的8項元素進行評分。各遊樂場在「安全性」、「運動機會」的得分較高,但在「大自然元素」與「冒險及挑戰」方面的表現則最差。整體而言,若以100分為滿分,各遊樂場的總分介乎45至60分,平均只有53分。不過,現場家長對各遊樂場的主觀評分則顯著較高,平均達69分。

另外,團隊亦設計了一份問卷,了解本地家長和兒童使用遊樂場的情況,以及家長對遊樂場設施的認知與評價。調查對象為在遊樂場遊玩的2至12歲兒童的父母或其祖父母,是次調查完成了202個樣本。結果發現,本地家長帶兒童到遊樂場遊玩的次數也偏少,逗留時間亦較短,兒童較少在遊樂場進行團體遊戲。調查亦顯示,母親是主要帶兒童到遊樂場玩耍的人,父親僅佔不足三成,反映父親陪伴孩子進行戶外遊戲的角色較薄弱。調查又發現,大部分家長(尤其是祖父母),都不太了解在遊樂場玩樂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調查團隊認為,遊樂場設計、家長的認知、兒童遊戲時間與遊戲模式互有關連,這些因素都影響兒童的玩樂質素。要進一步促進兒童完整發展,必須由改善遊樂場的設施及增強家長認知出發,鼓勵兒童進行更多團體遊戲和具挑戰性的遊戲,促進兒童的社交、體格、認知、感官、腦部和情緒發展。

 

下載完整報告

 

負責實習生 (按英文姓氏順序排列)
萬曉藍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主修英語)
吳祈恩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主修心理學)
楊少傑 香港大學學生(主修心理學及地理)

實習生:(左至右)楊少傑、吳祈恩、萬曉藍

 

相關新聞稿

[新聞稿]港童無得玩 調查:家長少帶孩子到遊樂場

[新聞稿]兒童遊樂場太悶蛋 無沙池又無水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