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評《施政報告》的支援兒童措施

image_pdfimage_print

(2018年10月16日於《立場新聞》發表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評-施政報告-的支援兒童措施/ )

文:蔡蘇淑賢(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

特首剛公布其《施政報告》,輿論多聚焦討論土地房屋問題,其他部分備受忽視。然而林鄭月娥一向關注「老幼」乃人所共知,任內更打破過去二十年的限制,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究竟今年的《施政報告》在支援及保護兒童方面是否能夠做到其所提及以「『關心』、『聆聽』、『行動』的務實態度,以『創新』、『互動』、『協作』的原則,積極施政」?下文將以此檢視。

兒童佔內容重點 18%

《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正文一共 272 頁,歸納為 48 個重點,當中最少有 8 項(17%)直接與兒童有關,包括延長法定產假、增加侍產假、推行保障兒童權益措施(當中實包括多項措施)、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發放全新的「全方位學習津貼」、加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為女學童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及為小學生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從項目總數而言,不能說少;但其是否以「關心」、「聆聽」、「行動」回應社會的訴求?

關心聆聽社會所需

近年,社會在支援及保護兒童的事宜上特別關注幾點,包括防止虐兒、嬰幼兒照顧、兒童權利、支援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兒童心身健康。觀乎《施政報告》內容,在不同程度觸及上述社會關注。例如幼稚園駐校社工先導計劃及小學「一校一社工」有助防止虐兒、一系列加強幼兒照顧服務措施也回應社會多年來對嬰幼兒照顧的訴求、擴展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及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以及探討有特殊需要跡象幼兒的支援方案則針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需要、免費接種疫苗對應促進兒童健康、撥款予兒童事務委員會也有助開展更多保護兒童權利工作。

《施政報告》也有未觸及的社會關注點,例如有特殊需要學童的課託問題、兒童的課業壓力問題及長全日幼兒學校的發展問題等等,但兒事如麻,要以一份《施政報告》徹底處理並不可能。不過,筆者見到《施政報告》至少積極面對一些在社會上已提出多年而未有解決的兒童問題,例如特殊需要懷疑個案支援真空及幼兒照顧服務發展停滯不前等老問題。就此而言,本次《施政報告》對公眾所急,著實顯示一定的關心及聆聽的態度。

行動有否創新、互動?

至於「行動」如何,便要結連「創新」、「互動」、「協作」作觀察。政府所制訂的行動是否能夠破舊立新,而非少修少補?在制訂行動之時,有否與持扮者保持良好互動,積極諮詢意見?在推行之時,又有否與相關人士及組織平等協作,共同推動?由於不少措施未有細節,要整體評價言之尚早。然而,根據一些現已起步的措施,或許可一看端倪。

以提升幼兒照顧服務為例,《施政報告》提及要「結合照顧與發展」,在政府的理念而言是一大突破。儘管不同專業多年來不斷指出幼兒照顧是以教育及照顧合一方式促進兒童發展,唯政府一直將幼兒照顧聚焦在「照顧」而忽略「發展」部分,令服務停滯甚至倒退。政府終於願意聆聽及接受專業意見,扭轉以往的取態,以新視野推動改善服務實是良好方向。另一個例子是《施政報告》列為新措施的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其實已密鑼緊鼓準備推行。當局制訂措施的過程中,曾召開多次諮詢會,與關注團體及持扮者保持溝通並吸納建議,最終定出較貼近社會需求的方案,體現上述提及「互動」的原則,期望這種「互動」原則可以貫徹,以推動後續的協作出現。

方向正確仍需鞭策

平心而論,本屆政府較以往更加著重兒童福祉,亦更願意就此聆聽社會聲音。然而並不代表社會及持扮者便因而滿足,蓋因兒童之事既繁且重,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協作,而且政策之成敗往往繫於措施細節。再加上本港的兒童事務多處又大幅落後,社會鞭策之聲實在難免,這也是對政府抱有正面期望的一種回應。政府在往後制訂相關政策及具制措施細節之時,宜與持扮者積極溝通,廣結伙伴,徵求民間「貼地」方案,集思廣益,必能讓有關政策發揮更大效用,更能促進兒童福祉。

最後,期望當局能夠貫徹上述三項態度及三項原則施政,與社會同心協力為兒童謀福祉。若只是曇花一現,偶一為之,失信於社會,不單令同行伙伴失望,亦必窒礙施政,實非港人之福。

Share

Author: michell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