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親職支援系列(之一)美國治家長「癩痢」,香港呢?

image_pdfimage_print

(2019年3月28日於《立場新聞》發表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親職支援系列-之一-癩痢-香港呢/ )

文:蔡蘇淑賢(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

 

本港在 2017 年年底至 2018 年年初發生幾宗引起社會關注的涉嫌虐兒事件,我當時為此寫了幾篇文章,其中一個觀點是家長「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而這個「癩痢」嚴重起來,便容易造成虐兒事件。至於醫治「癩痢」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優質親子互動。不少研究已顯示優質親子互動不單有助預防虐兒,更是促進兒童全面成長的關鍵。親職效能重要也許令人覺得是老生常談,不過當中卻大有文章。

美國報告的兩個重點

談到親職便不能不提及名為 Parenting Matters: Supporting Parents of Children Ages 0-8 的研究報告。它有何特別之處呢?這份報告出自極具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院,光看「招牌」已有份量。原來這項研究乃學院應多個政府部門及一些基金會(例如蓋茨基金會)的要求而進行,其後學院於 2014 年成立「支援幼兒家長委員會」,就如何加強育有 0-8 歲幼兒家長的親職效能進行廣泛研究,並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全國性框架,為未來的親職及家庭支援政策、實踐及研究訂立路線圖。經歷兩年的研究及評審,最終在 2016 年發表超過 500 頁名的報告,單看名稱已帶出整個報告的兩個重點:其一是親職相當重要;其二是支援育有 0-8 歲幼兒的家長是重中之重。

為何要檢討?

美國既有的親職支援其實也不少,從政府、非政府組織,以至私營機構均有提供,為何仍然進行這項研究呢?原因在於儘管有很多規模不一,形式各異的親職支援項目,只有部分以實證為本方式運作,其餘大部分未受評估證實有效及達到預期目標。再者,這些親職支援項目之間缺乏協調,而且整體而言並不能構成一個支援家庭的服務系統。這種散亂的服務網只足以對自身狀況不錯的家長提供服務,但對於處境不佳的家長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更具協調及持續的親職支援。因此,需要提出一個框架兼顧一系列親職支援重點項目及一系列具系統性及互為連結的服務,讓具有持續服務需要的家庭獲得連續性的支援。而且,隨著人口結構改變(例如單親家庭增加)、經濟狀況變遷(兒童貧窮加劇)及科技發展,既為親職支援提供新的挑戰,同時亦開啟機遇。在這個背景之下,多個政府部門及私人基金會向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院提出這個研究的要求。報告透過文獻回顧及訪問等方式廣泛檢視現存的親職支援模式及項目,最後提出十項政策建議。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討論這些建議。

香港的親職支援如何?

觀乎上述研究背景,其實與香港相差無幾,例如雙職/單親家庭日多、兒童貧窮加劇……等。不過,若你說香港沒有為幼兒家長提供親職支援嗎?衛生署首先起來反對,教育局、勞福局及社會福利署肯定也不會落後,甚至民政事務局亦不會同意。在政府部門以外,由社福機構及私營團體提供的親職項目就更是恆河沙數。問題是這些支援之間有沒有協調及結連?是否具有延續性?支援是否能針對特定家長及兒童所需?有需要支援的家庭是否能夠容易獲得支援?支援是否有效?服務專業化是否足夠?是否能夠針對不同年齡層?相關研究是否足以承托服務發展?把所有問題結合起來,便要問究竟我們有沒有合適的政策支持?

「親職政策全面睇」

兒童是社會最寶貴的資產,各地負責任的政府莫不投入資源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近年,香港在與兒童有關的政策範疇取得不少突破,包括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到校學前康復服務、《香港配方奶及相關產品和嬰幼兒食品的銷售及品質守則》(香港守則),「在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及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政府亦已承諾改善幼兒中心服務及制訂規劃標準。不過,在親職支援事宜上並無整體規劃及配套,親職支援的實證研究也較為薄弱,但親職卻是最直接影響兒童成長的一環。香港實與美國一樣,也有需要對親職支援作一次全面檢討,從而改善不同親職支援的協調及延續性,並建立一個支援家庭的服務系統,承托兒童成長需要。衛生署有「3P 親子正策全面睇」,不過香港更需要的是「親職政策全面睇」。

當局不止於「做咗」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院報告書讓我感到美國有關當局「著緊」親職支援及兒童成長,不滿足於「做咗」,而是希望「做好」。當然,我期望香港有關當局亦有同樣取態,甚至不是「著緊」而是「肉緊」,不單做好而是盡快做妥親職及兒童支援工作。

* 行將完稿之時,報章又報導一宗父親涉嫌照顧不當導致初生嬰兒死亡的事件,加強親職支援實在刻不容緩。

Share

Author: michelle

Share This Post On

Submi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